夏季中医养生
夏季中医养生遵循“天人相应”原则,核心是顺应夏季“阳气最盛、万物生长,暑热夹湿、易伤津耗气”的特点,注重“养阳、祛暑、祛湿、护津”,具体方法如下:
一、起居:顺应昼夜,护阳防贪凉
晚睡早起:夏季白天长、阳气盛,可稍晚入睡(不超过23点)、尽早起床,顺应阳气升发,中午可小憩15-30分钟,弥补夜间睡眠不足,避免午时(11-13点)阳气过盛时过劳。
防“阴暑”侵袭:避免长时间吹空调(温度不低于26℃)、直吹风扇,出汗后不要立即冲冷水澡或喝冰饮,以免寒邪、湿邪趁虚而入,引发头痛、关节痛或肠胃不适。
二、饮食:清热祛湿,顾护脾胃
少凉忌贪冰:夏季脾胃功能较弱,过量吃冷饮、冰品会损伤脾阳,导致腹痛、腹泻。可选择温凉食物(如绿豆汤、西瓜),但需适量,尤其虚寒体质者(易腹泻、怕冷)更应节制。
清热祛湿为主:
暑热明显时,吃清热生津的食物,如黄瓜、冬瓜、苦瓜、绿豆、荷叶茶,缓解口渴、心烦;
湿气重时(如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用薏米、赤小豆、茯苓煮水,或吃藿香、佩兰、陈皮炖的汤,健脾化湿。
补气防耗伤:夏季出汗多,易“耗气伤津”,可适当吃补气生津的食材,如山药、莲子、百合、银耳,或用黄芪、麦冬泡水,避免乏力、气短。
三、运动:适度出汗,避免过劳
选择凉爽时段:早晨或傍晚运动,避免正午高温时外出,以防中暑。
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微出汗”为宜,过度出汗会耗伤阳气和津液。
运动后护理:出汗后及时擦干,补充温水或淡盐水,忌立即喝冰饮、吹冷风。
四、情志:静心养神,避免烦躁
夏季“心火旺盛”,易心烦、易怒,需“静心”调养,如听舒缓音乐、冥想、下棋,或到树荫下散步,顺应“夏气养长”的从容状态。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过度烦躁会加重出汗,进而耗伤心气,保持情绪稳定可减少身体消耗。
五、特殊调理:借时养阳,冬病夏治
艾灸/三伏贴:针对虚寒体质或冬季易犯的慢性病(如鼻炎、关节炎),可在三伏天做艾灸或贴三伏贴,借助自然界阳气,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增强身体抵抗力。
穴位按摩:常按足三里(健脾胃)、内关(宁心安神)、合谷(清热解表),辅助缓解夏季不适。
夏季养生的关键是“顺应自然”:既要避免暑湿侵袭,又要不过度贪凉伤阳,让身体在炎热中保持阴阳平衡,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中医整体诊疗工作室 曹婧 刘军洋
2025年7月18日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