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谱系 - 齐鲁程冯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冯建华

您的位置: 齐鲁程冯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冯建华 传承谱系详细

齐鲁程冯内科学术流派创始人——程益春教授  

         追古溯今——为探索糖尿病的治疗奋斗一生

【医家简介】 程益春(1938.32016.4),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人,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历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务科主任,常务副院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卫生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世界中医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二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和第三、四届名誉主任委员,国家级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济南市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

擅长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尤其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在大量临床统计和科研观察的基础上,他提出糖尿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虚,独创了“程氏健脾法”,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先后主持了“消渴平片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研究”、“糖肾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多项学术研究,其成果分别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研制出国家四类中药新药消渴平片、七味降糖胶囊等,使广大糖尿病患者获益。其工作成绩曾被《中国当代名人词典》、《中国名人名方》、《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等图书载录、电台报道。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了《糖尿病良方》、《糖尿病非药物良方》等四部著作,并参编了《糖尿病中西医诊疗学》、《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保健学》等20余部著作。

母亲早逝 立志学医

程老19383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唐坊乡程家村,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参加革命常年在外,母亲体弱多病,还要照顾程老和年幼的弟弟,在程老7岁的时候,母亲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并最终离开了人世。这件事情使程老早早体会了失去亲人的痛苦,程老立下志向,长大以后当一名医生,使像母亲这样的患者能够重获新生。从此程老努力学习,靠国家助学金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在报考志愿之时,程老郑重填写了山东中医学院,并被顺利录取。

锋芒初显 主攻糖尿病

在山东中医学院学习期间,程老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在著名中医大家张珍玉、李克绍、周凤梧等教授亲自授课下,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打下了深厚的中医基础。毕业后程老被分配到山东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同教研室的还有著名中医专家周次清教授、刘献琳教授等。周老和刘老都是中医内科学大家,程老在中医内科教学和临床工作方面都得到二位前辈的悉心指导,中医临床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提高。1973年春天,一位来自河北的糖尿病患者,慕名找程老治疗。他患糖尿病已有10年余,这期间遍访名医,疗效不佳,血糖始终控制不理想,消瘦明显,而且已经出现视物模糊、手足麻木发凉等并发症。程老仔细询问,四诊合参,审时度势,给他开了中药,并嘱咐他回家后服用一段时间。3个月后,这位患者从老家专程赶来感谢程老,不仅血糖明显下降,而且视物模糊等症状都明显减轻,这使程老信心大增,也下定决心开始专攻糖尿病的研究治疗,为更多的糖尿病患者解除病痛。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中医古典文献多有论述,程老系统研究《黄帝内经》、《三消论》、《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古今中医名著中关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论述和治疗,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消渴病的独特观点和治疗的理论体系。1976年山东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逐渐分成心血管、内分泌、消化、免疫、血液肿瘤等8个学组。程老担任内分泌学组的组长,创立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从此与糖尿病结下不解之缘。

尊古创新 创立程氏健脾法

传统的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往往从“三消”立论,正如《证治准绳·消瘅》中所言:“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主要病机为肺燥、胃热和肾虚,治疗多以滋阴清热为法,而倡行从脾论治,益气为主者甚少。程老在长期临证中发现,从门诊随机询问病情,进行主证记录的结果看,2000例糖尿病门诊病例中,有乏力症状(或四肢倦怠无力)者约占89%,其发生率高于“三多一少”;而以乏力为第一主诉者约占62%。程教授曾报道333例糖尿病患者,有乏力者304例;熊氏报道104例糖尿病患者,有乏力者占77.9%。由此可见,乏力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症状。此外,自汗、形体消瘦或体态虚胖、脉弱无力也多责之于脾气亏虚,临床观察中也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一临床观察与我国糖尿病调查结果也相当吻合。如发病年龄,以60岁左右为高峰,此时脏腑功能衰退,脾功能也有所下降,因此多食之证并不多见(约占17%),而纳呆者却常常见到。我国调查显示,超重者糖尿病患病率上升更为明显;职业与患病率的关系,体力劳动者低于脑力劳动者。现代文明的发展,脑力劳动者增多,体力劳动减少。据统计,干部、知识分子缺乏活动量的患者占多数,这也符合中医“久卧伤气”的理论。这里的“气”主要指的是“脾气”。从糖尿病的主证特征看,大量津液从尿中流失,患者的临床表现是一派津液亏耗。这种多饮、多食并不能以饮食来补充,越食越饮就越尿越消。程教授认为这是气化不足所致。人体津液是由精微物质气化所生,中焦气化不足,纵然饮水再多,水液入胃,不能化津生液,敷布全身,只能从尿中排出。多食善饥一证,也是同样道理。中焦气化不足,不能化血化津生液,不能为机体所用,其精微反随槽粕排出体外,则食而不能充饥。中气虚者即脾气虚,脾主四肢肌肉,故消渴脾虚,疲乏无力,四肢消瘦。从以上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看,糖尿病“脾”病为先,造成气化不足,诸证丛生,然后涉及其他脏腑。

所以程老认为糖尿病是本虚标实证,脾气亏虚是其发病的关键,提出了“脾”在糖尿病病因病机中占主要地位,以及以健脾益气为主要治疗大法的理论体系,即“脾虚致消,健脾愈消”,被中医界同仁称为“程氏健脾法”。

“程氏健脾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并非凭空创立。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隐含了健脾法的思想。《灵枢·五变》中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进一步指出:“脾脆善病消瘅。”明确指出,脾虚是消瘅的重要病因。又认为本病为“膏粱之疾”、“肥美之所发”,指出过食肥甘,损伤脾胃,可导致消渴病。对于消渴病之口甘、溲便之变,也从脾胃入手进行解释,正如《灵枢·口问》中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素问·奇病论》中说:“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并最早提出了“消渴治之以兰”的理论,用兰草一类芳香化浊、醒脾健脾的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张仲景在治疗消渴病的白虎加人参汤、瓜蒌瞿麦丸中应用了茯苓、薯蓣等健脾之品。唐、宋、金、元医家对健脾法的论述散见于各家论述中,如宋朝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消渴》中指出:“消渴证候,人皆知其心火上炎,肾水下泄……孰知脾土不能制肾水,而心肾二者皆取气于胃乎?总要服参苓白术散,可以养脾生津液。”金朝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有“四君子汤,治烦热燥渴”和“白术散治烦渴,津液内耗,不问阴阳,服之则渴生津液”的论述。李杲为张氏高徒,他在《兰室秘藏·消渴门》中记述:“洁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消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治之”。元朝朱丹溪治病强调阴虚,他在治疗消渴时,也酌情加入健脾之品。明清时期消渴病理论得到进一步发扬,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指出:“消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健脾……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以温补见长的赵献可更是主张应用七味白术散、人参生脉散等方治疗消渴病,以复脾胃输布津液之职。又如李时珍用黄芪止渴补虚,为治疗消渴合并痈疽之要药。健脾理论的论述虽早,但均未成理论体系,也没有人明确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程老首次把健脾法治疗糖尿病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并做了临床观察,发表在1991年的《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此理论得到中医内分泌同仁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称为“程氏健脾法”。程教授认为,“脾虚”是消渴病重要的病理基础,以脾为主的气机升降失常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而五脏俱虚是消渴病的病理转归。《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消渴病与脾虚密切关系的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本脏》曰“脾脆…善病消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曰“脾脉微小为消瘅。”近代医家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固中焦病,而累及于脾也。…致脾气不能散津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测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最多见脾气虚弱;脾气虚弱在消渴病中首先影响“脾气散精”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来源于饮食物,津液的生成,靠胃的“游溢精气”,赖“脾气散精”,一方面津液“上归于肺”,另一方面将津液布散全身,即《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脾的“灌注四旁”功能。由此可见,脾在津液的代谢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脾虚失其散精作用,不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使津液干涸,化燥生热,也不能输液于胃,胃阴亏生热,从而产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的消渴证候,故消渴的发生主要是津液代谢失调所致。

脾虚,是生化功能失常。脾虚气血生化无源,不能充养四肢百骸,故乏力、消瘦;肾精也失其滋养,肾阴亏耗,亦生消渴,或加重消渴,或原来有肾虚,使之脾肾双亏,加重病情。脾虚,以至脾气为主的气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反而下降,津液趋下,注入小肠,渗入膀胱,故小便频数而量多,正如《灵枢·口问》指出“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或脾虚不运,水湿停聚而生变证水肿等,或湿久酿热,热灼阴伤,阴津不足,不能上承于肺,而致肺燥。

古代医学没有胰腺这一名称,从现代医学胰的生理功能来看,当隶属祖国医学所说的“脾”的范畴。胰腺的病理改变也大多归属于脾的病理变化之中,可以认为“胰”病等于“脾”病。胰腺,古称为“脺”,《难经》亦称“散膏”。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须经胰腺外分泌细胞分泌的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消化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而胰岛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须经胰腺外分泌细胞分泌的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消化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而胰岛素又是糖原分解与合成、能量利用的主要物质。无论胰腺外分泌还是内分泌异常,其主要症状均是以脾虚引所起的一系列症状为主。现代动物实验研究也证实,健脾益气的方法能增加胰岛β细胞数目,恢复β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因此也证明了“脾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牌虚”在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

因此糖尿病“脾”病为先,造成气化不足,累及他脏,变证丛生。所以脾虚是消渴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以脾为主的气机升降失常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五脏俱虚是消渴病的最后转归。所以治疗健脾益气为主,恢复脾的运化和升清功能,并据此创立了健脾降糖饮系列方剂。健脾降糖饮的基本组成为黄芪、黄精、白术、山药、鸡内金、葛根、天花粉、丹参。方中首选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药。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二经。重用黄芪取其补气力强又能升阳,其升发之性可“助脾之升清,复其散精达肺”。白术味苦,性甘温,归脾胃经。白术炒用则燥性减弱,功专健运脾气以生津液。《医学启源》有云:“白术,和中益气,强脾胃,生津液止渴。”《本经逢源》指出:“白术,生用除湿益燥,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之效。”山药、黄精,甘淡性平,滋养脾阴。山药补气又能养阴,“善摄脾精”,“生津以止消渴。”黄精补脾养阴,又能润肺。二药相合,既可助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其阴柔之性又可防之偏燥。另外,还具有助于他脏阴津的恢复。葛根,清热生津,除烦止渴。取其升阳的作用,助黄芪健脾升阳,益气布津,所用最妙。鸡内金健胃消食,助脾气的运化,又可使补气药补而不滞。天花粉苦寒,清热生津,消肿排脓,为“消渴圣药”,生津润肺,养阴益胃,以除燥热之标。佐以丹参,取其活血之中寓有养血之功,善于活血化瘀又能除烦安神。与芪、术相合又有益气活血之功。程老又根据脾为后天之本,脾与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关系,在健脾降糖饮的基础上创制了健脾八法,分别是健脾清胃法、健脾润肺法、健脾调肝法、健脾养心法、健脾补肾法、健脾活血法、健脾化湿法、健脾解毒法,用于治疗糖尿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产生的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至今仍在程老传人中广泛应用。

立足临床 科研成果丰硕

程老一向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科研要和临床相结合,反对没有临床实践的空洞的科研。在对健脾降糖饮临床观察的基础上,程老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验证了健脾法理论的正确性,探讨了健脾法作用机制。程老主持研究的课题“消渴平片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研究”、“奇可力胶囊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研究”、“糖肾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均在学术上有重大突破,佐证了健脾法的正确性,得到了医学专家的一致赞同,分别获山东省科学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以程老的方子为基础的消渴平片目前已被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生产,奇可力胶囊、天虫雄宝胶囊已获得国家级新药批准。以程老的经验方制成的院内制剂,如消渴合剂、糖肾康颗粒、糖心舒片、强肾胶囊、消瘿片等长期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破藩篱 讲求临床实效

在临床治疗上,程老认为要讲求实效,既要多读书,继承古人的经验,又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要师古而不泥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如糖尿病肾病,中西医都认为是疑难病,程老在研究历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此病不能单拘泥于古人“水肿”、“关格”等病的认识,应该以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肾病”为病名,分轻、中、重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完整的疾病,进行分期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健脾补肾、活血利水,贯穿于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分期治疗中,早期当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中期健脾补肾、活血利水;晚期常见湿毒内攻和水气凌心,故以降逆和胃、化浊利水、通脉宁心、健脾温肾为治疗方法,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抢救措施,把许多糖尿病肾病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了过来。

对糖尿病足的治疗,西医目前也没有特效的方法,病人痛苦万分,甚至要截肢。程老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瘀血阻络,治疗时应抓住活血化瘀这一关键,然后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程老将其总结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法;活血化瘀、滋阴清热法;活血化瘀、清利湿毒法;活血通络、温阳散寒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法等进行治疗。除此之外还配合中药外敷法,疗效显著,许多病人经过治疗,避免了截肢的痛苦。

再如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病的治疗,以往以疏肝清热为主进行治疗。患者在发病不久就出现乏力、心慌、消瘦等症状,程老辨证为气阴两虚证。治疗以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主的治法,取得满意效果,而且缩短了疗程,临床不易复发。

程老认为疾病的治疗要追根溯源,抓住主症,主要病机。程老常跟学生们说“抓中间,带两头”,即主要病机和症状得到治疗后,其他伴随症状、病机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开方不用大方,一般在710味;剂量上,君药量大力宏,臣、佐、使药用量一般较少,且药对、药组较多,配伍精炼,方简意明,重点突出,解决主要矛盾。临床用药程老反对用大苦、大寒、大热之药,一是因为“是药三分毒”,此类药物用量过大伤及人体正气;二是大寒大热之药容易伤及胃气。程老主张治病,要通过调动人体的正气,通过正气来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临床用药少而精,并时时不忘顾护胃气。

治调结合 医者仁心

内分泌疾病发病原因复杂,既有内因又有外因,与饮食、情志、劳倦、水土、先天发育等诸多因素皆有关系。所以程老认为内分泌病的治疗,要多种措施综合治疗。

例如对于糖尿病的治疗,程老提出“三平衡一动”疗法,“三平衡”是指心理平衡,即心理治疗,医生在给病人诊治时,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病人解除心理顾虑;饮食平衡,即饮食疗法,是指利用不同的食物来影响机体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愈疾病;脏腑功能平衡,是指根据临床表现,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达到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使机体恢复健康;一动是指体育疗法,即采用适当的体育锻炼防治糖尿病。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提出了“管住嘴,多动腿”的治疗口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

对于遗尿、痤疮、肥胖等由情志引起,或者影响患者心情的疾病,程老主张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诉他们“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道理,让他们安心治疗,不要急于求成。

曾经有位坐着轮椅来看病的患者,叫潘红霞,十几年前一次车祸后,又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由于糖尿病的影响,潘女士最终没有保住她的伤腿。截肢手术后,她的意志曾一度消沉,对糖尿病没有积极地治疗,不久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脑中风又降临到她的身上,当被家人抬着来找程老看病时,她几乎不能动了。程老不仅帮她很好地控制了糖尿病并发症,而且在心理上鼓励她,让她有了积极生活下去的希望,使血糖控制达标,病情得到控制,身心得到康复。

重视养生 未病先防

中医学博大精深,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贯穿始终。所以程老认为防病重于治病,平时就要注意养生。在养生防病方面首先是调情志,《黄帝内经》中讲“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指人要清静安闲,排除私心杂念,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其次要饮食有节,劳逸结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食肥甘厚腻并且活动减少,是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发病的主要原因。程老总结的“三平衡一动”,就包括饮食平衡和多运动。程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总结了老年养生十法:坚持冷水洗脸;清晨喝杯温开水;适当户外运动;午间按摩头皮;午后饮用茶水;傍晚要做腰部运动;洗澡擦胸搓背;热水浴足护脚;睡前双手摩腹;饮食药膳进补。受到广大老年患者的欢迎。

名医经验 薪火相传

名医经验,薪火相传,中医事业方兴未艾,中医事业的振兴,需要中医人才的培养。程老一向重视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在临床带教中程老对学生从严要求,严谨治学,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多年经验传授给学生。老师对学生要言传身教,老师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教学。要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任劳任怨工作。程老多年养成的习惯,对病人的来访信、求医信,一定回复,信件再多也要亲笔回信。对患者和蔼可亲,从不厌烦。门诊病人再多,也要耐心应诊,经常工作延时;并且利用节假日义诊,义务宣传糖尿病教育等医学知识。这些点点滴滴也影响了程老的学生,使他们勤于学习,精于工作。

程老从1990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迄今早已桃李满天下,而且作为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了六名高徒。如今他们大都已晋升教授、学科带头人,为中医内分泌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代传承人 ——冯建华教授

t016c557c6aa9e08e64.webp

医家简介:冯建华(1950.8----  ),山东省兰陵人,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师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留校任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临床教师。1985后历任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医教科副科长、科教科科长、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处长/党总支书记、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十五”、“十一五”中医和中药现代化攻关课题,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药工作室传承人、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五级师承指导老师、山东省首批名中医药工作室传承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首届杰出医师、山东省千百万优秀人才、山东省高校科研先进个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先进个人。

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四届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瘀血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甲状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山东中医药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会长、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首届职业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健康促进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卫生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国家及省新药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山东省科学技术成果评审专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四缉)起草专家、《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起草专家、《糖尿病之友》专家委员会委员、济南市老科协常务理事、山东省首届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专业方向为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临床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各种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桥本甲状腺炎等)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且对内科疑难杂病等有独到经验。

立志杏林,走上中医之路 

冯教授高中刚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运动时期,大学停止了招生,城里的青年学生上山下乡,农村的学生全部回家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回家后机缘巧合的做了一名赤脚医生,参加了公社卫生院组织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当时卫生院有个号称鲁南名中医的高殿选老大夫,有幸伙同另外三位同学拜高殿选为师,除了上课以外,还有侍诊、抄方,得窥医界奥妙一二。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所学给父老乡亲治病,有些常见病用一些验方或针灸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当地斩露头角,自己也尝到了甜头,遂立志学习中医,做一名中医大夫,为当地的老百姓解除病痛。大学招生之后,唯一的志愿就是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从此走上中医之路。毕业后留校任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临床教师(工作在附属医院),曾分别参加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高级师资培训班”学习和齐鲁医院举办的全省内分泌学习班学习,1984年协助程宜春、陈金锭教授成立了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医类内分泌科,全省首个中医内分泌专科,从此立足内分泌学临床研究,取得卓越的成绩。

 努力求索,创出一片天地

冯教授立志学习中医,到成为医学大家,历经四个阶段,

第一个是认识阶段,或者说叫朦胧阶段。在家乡当赤脚医生的日子里,对中医只是一种喜欢和向往,从书籍上和在公社卫生院培训中,以及后来跟随鲁南名老中医高殿选先生学到的一点治病知识,试探着给病人治愈了一些常见病,当时感觉非常惊喜,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对中医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农村的合作医疗政策是:充分发挥“一根针一把草”的作用为贫下中农防治疾病。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也就突出了中医药的优势,本着既节约经费降低成本,鼓励就地取材,运用野生中药材和针灸治疗疾病。当时这一根针一把草的确解决了农村老百姓很多的问题:所以,从那时起就立下了学习中医的决心。但是当时农村条件比较差,买不到也买不起中医方面的书籍,到县城书店跑过多次也没有找到类似的书,只限于跟随老中医学习了两个月,而掌握的只是一些常用的治病技能,理论上不清楚,即使是治好了的病,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高殿选老先生,可以说是冯教授学习中医的一个启蒙老师,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是求知阶段,自进入山东中医学院,从此开始了学习中医比较规范的路子,但是由于当时学制短,只有短短的三年半,还有半年多的实习时间,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比较多,主要靠自学,老师要求学生对中医经典、中药药性、中药方剂等必须死记硬背,只有熟记才能学好中医,所以,冯教授几乎每天早晨起床背诵两个小时的书,晚上睡觉之前还要背诵,时时刻刻不忘背诵,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如饥似渴。背诵的中医药知识,对临床有诸多的帮助,直到今天,冯教授回忆当年的学习情景时,还深有感触地感谢老师们的治学态度和谆谆教诲,在老师们的辛勤教诲下,才有了自己刻苦学习的成绩。

第三个是解惑阶段,进入临床以后,经过临床实践的检验,冯教授总感到理论与实践还有不小的差距,同时也明白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含义。譬如中医的望闻问切、疾病的诊断、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等,自认为对这些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太少了。虽然信心满满,往往病人反映疗效不理想,所以决心向医院的临床大家学习。当时冯教授跟随陆永昌教授、吕同杰教授、周次清教授、刘献琳教授、尚德俊教授、张鸣鹤教授、程益春教授等诸位老师,随诊、查房、抄方,把每位老师的处方认真抄录在笔记本上,晚上对每一张方子和药物认真分析,查阅资料,寻找出老师的用药经验,辨证技巧,探究老师们的学术思想等。并且到院外进修学习,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学习期间,上午上课,下午跟随周仲瑛教授侍诊抄方学习,学到了周仲瑛教授诊治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出血热的临床经验,基本掌握了周仲瑛教授的用方用药规律。平时多看一些临床大家的经验书籍,多种渠道学习名家的临床经验,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使自己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第四个是成熟阶段。是对中医有了成熟认识的阶段,以前在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尤其是疑难疾病的治疗,总对中药的信心不足。过多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治疗。通过长期的实践,对中医药的治疗作用越来越有信心,增强了自信心,尤其是用中药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病,体会到中医药确实有独特的疗效,在一些疾病的临床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认识及学术观点。这就是冯教授医学道路上走过的四个阶段。

继承发展,丰富脾虚致消的理论

冯教授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中继承了程老“脾虚致消”的理念,重视“脾”在糖尿病发生、发展、治疗的核心地位。禀赋不足是消渴病的发病的内在因素。早在《灵枢》就认识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又曰“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肝脆脾脆肾脆,则俱善病消渴易伤。”五脏为阴,主藏精,五脏虚弱则藏精不力而致阴津素亏。而后天脾胃虚弱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导致阴津亏虚,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关键因素。《灵枢·本脏》曰“脾脆,善病消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脾脉微小为消瘅。”近贤张锡纯则明确指出:“消渴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因中焦病,而累及于脾也。这些认识与程老对糖尿病的认识一脉相承,并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取得极佳的临床效果。例如在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冯教授认为此病为消渴继发病,是久病体虚,脾臓受戕,连及他腑,正气不足,无力生血运血,经络受病,痹阻不通所导致的肢体经络病证,可称为“消渴肢痹”、“血痹”、“络病”等,为本虚标实,正虚邪实之证。早期病位以脾胃为主,后期逐渐涉及肝肾等他脏,久病入络,最终影响经络。冯教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指出,糖尿病患者平时饮食无节,多嗜食肥甘厚味,起居无常,作息不规律。嗜食肥甘厚味者,易化湿生热,脾喜燥恶湿,湿则脾困,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一方面,糖者甘味也,水谷精微不能散化结聚成糖;另一方面积热内蕴而化燥,化燥则伤津液,发为消渴。消渴久病,耗气伤阴,或起居无常,作息不规律,阴阳失调,都会导致正气愈虚,无力运脾,则脾愈弱。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虚不能生血,血虚则不能荣养四末,四末之功,亦均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清阳实四肢,”说明四肢的营养输送,有赖于脾主升清的功能。脾主四肢肌肉,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精微无力,“四肢不得禀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是谓失养;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帅血,血瘀阻于脉络,是谓失通。以上皆为内因。正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易于侵袭机体,痹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是为外因。是故冯教授认为此病病因病机在于脾气虚弱,功能失司,无力化生气血,无能御邪,以致经络不通,其中以脾气亏虚为本,络脉痹阻为标。

基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脾气亏虚为本,络脉痹阻为标的病机,冯教授提出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益气健脾,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临床常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冯建华教授在使用以上两方时,特别强调对黄芪的应用:黄芪一药当首选必选,用足用好。大剂量黄芪能够发挥其大补元气之效,元气充盛,外达肌表,内充脏腑,内外之间则可通经活络。冯教授使用黄芪少则60g,多则120g,远超《中药学》教材中黄芪的常用剂量。冯教授认为糖尿病病程日久,脾气亏虚较重,络脉失养,痹阻不通,此时应用大量黄芪方足以补气健脾,配伍活血药物方能补气养血通络,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病情,改善预后。除重用补气之黄芪外,针对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征,冯教授还每方必用虫类药,诸如水蛭、全蝎、地龙、土元等,认为瘀血阻滞脉络是本病之标邪,唯搜剔作用之虫类药而不能祛除瘀血病邪,达到瘀散络通改善症状。在此充分看出冯教授在继承程老的“脾虚致消”的学术思想方面已经有了发展和创新,丰富了本流派的理论。

创新理论,立毒邪内聚观

冯教授在临床上发现,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有肥胖,高脂血症等易感因素。其平素多有嗜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炙搏等不良饮食的习惯, 致脾胃运化失职, 水谷精微不归正化, 停聚体内,反聚湿为痰, 形成痰湿内聚, 郁久化热, 消谷耗液, 发为消渴;或郁怒伤肝, 肝气郁结, 或劳心竭虑, 营谋强思,致郁久化火, 火热内燔,消灼肺胃津液发为消渴; 或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耗损肾精, 虚火内生,火因水竭而益烈, 水因火竭而益干, 终至肾虚肺燥、胃热俱现, 发为消渴。热毒灼伤肺津, 则面赤烘热、多汗、口燥咽干、口渴喜饮; 热伤脾胃则消谷善饥、牙龈肿痛、皮肤疮疡 、溲黄便干, 舌红苔黄、脉弦而有力; 热毒下耗肾水, 致肾阴不足, 虚火内扰, 则口干咽燥, 腰膝酸软, 舌红苔少, 脉细数等。

消渴既成,生理病理产物积而成毒。毒邪留积体内而损害脏腑, 导致脏腑亏虚,脏腑亏虚,运化代谢不及,生理病理产物日益堆积,内毒更盛。热毒进一步损伤体内正气,导致变证丛生。灼伤肺津,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痈; 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乘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 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疲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

内生之毒是由内、外之邪伤人,导致脏腑功能受损,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机体的生理病理产物代谢障碍,留积体内,日久化热,积热成毒。或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痰湿蕴结,胃肠积热为毒 ;或为情志刺激,肝气郁结,气滞血疲化热成毒,或为消渴既成生理病理产物积而成毒。而毒邪伤人其性烈善变”,损伤人体的气血津液,两者相合则因毒借火势, 热挟毒性多直伤脏腑致变证丛生。

这与现代医学中糖毒性脂毒性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糖毒、脂毒易阻滞气机,,气机运行不畅,则血滞为瘀,气郁日久,郁而化热,积而成毒,渐致热毒互结,导致胰岛细胞损伤,阻于经络,滞于脏腑, 则变证丛生。

冯教授认为,热毒蕴结,气阴耗伤贯穿消渴病病程的始终,毒邪内聚,热毒伤阴,是消渴病及各种变证发生的基本病机。治疗当宜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养阴生津。从此,发展了本流派的学术内涵,更好的指导消渴病的临床诊治。

脾肾相关,论治糖尿病肾病

冯教授在继承程宜春教授学术思想精华的同时,汲取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论述,认为消渴病多由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或禀赋不足,五脏虚弱,燥热内生,或劳倦内伤,气阴两虚,或情志过极,气郁化火,伤及气阴引起,这些都是导致人体正气内虚的始动因素,正气主要体现在气阴两虚,脏腑功能失调,日久阴损及阳,最后阴阳两虚。五脏又以脾肾最为关键,因脾肾为人体先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冯教授认为脾肾亏虚是消渴病发病的关键。临床所见,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且大多形体偏胖。因人至中年五脏始弱,尤其是先后天首当其冲,脾肾亏虚,脾虚以气虚为主,气虚则人体易于疲劳、懒动,加之脾虚失运,热量释放不及,堆积体内而形成肥胖,水湿、浊毒内蕴;气虚不能推动或帅血而行,致气血瘀滞;肾中精气有赖于脾化生之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养,才能不断充盈,肾气旺盛,发挥正常功能。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人到中年肾本身功能开始下降,又因脾虚失健,使肾失濡养,肾气更虚。而脾的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推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尤其是消渴病日久更易导致脾肾亏虚,故消渴病气阴两虚是最常见证型。所以,冯教授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这一观点,发展了程宜春教授的脾虚致消理论,为糖尿病的辨证治疗拓宽了思路。    

冯教授根据“脾肾相关”理论指导了糖尿病肾病的辨治也取得了许多经验。他认为糖尿病肾病即消渴肾病,本病是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糖尿病肾病变的病理重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则为水湿、浊毒、瘀血内阻。脾虚,水湿不运,水湿、浊毒内蕴;气虚则血行瘀滞,瘀阻肾络。肾虚不藏精则精液外泄、开阖失灵则水湿浊毒内停。故《诸病源候论·水通身肿候》曰:“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在肾脏病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大便干结、口淡不渴、口干喜饮、腰膝酸痛、腹胀尿少、恶心呕吐、颜面下肢浮肿,皆为脾肾本质虚弱所致。治病必求其本,正本方可清源。因此,冯教授在糖尿病肾病诊治过程中,十分注重标本虚实,在辨证施治中又注重扶正祛邪并重。他在临床常用加味参芪地黄汤为基础方化裁治疗,运用得心应手,随证加减,灵活变通,效果显著,不但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且可有效降低尿白蛋白,改善肾功能。方中大剂量黄芪健脾益气,药理研究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利尿、抗应激、消除实验性肾病尿白蛋白等作用。临床常用50~100克,遇到倦怠乏力、水肿、大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大剂量用至150克甚至200克。又因肾病患者长期大量精微物质丢失,导致气血亏虚,方中常用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益肾常用菟丝子、枸杞子、补骨脂、肉苁蓉、仙灵脾等;利尿消肿常用玉米须、车前子、益母草等,但益母草具有活血利水作用,但报道大量长期应用有可能有肾脏损伤作用,故尽量不可长期大量应用,使之中病即止。冯教授认为气虚必然导致血行瘀滞,瘀血阻滞肾络,其病理特点是肾脏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结节性硬化、弥漫性硬化、远端肾小管细胞肿胀变性、间质纤维化,晚期发展为肾小管萎缩、基底膜增厚和管腔扩张等。所以,他在临证时无论病人有无典型的瘀血体征都须加用活血通络药,诸如水蛭、丹参、红花等,尤其是大量白蛋白尿而不降者,加用活血通络之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热象明显者,如舌红、苔黄厚活黄腻者加用蒲公英、黄连、熟大黄等清热解毒。通过补益脾肾,脾实健运,肾开阖有章,清浊得分,浊毒得排,水湿得泄。

 以脾立论,论治甲状腺疾病

冯教授尤其善长于诊治甲状腺疾病,对于此类疾病,也多从“脾”论治,发展了本流派重视“脾”的学术思想。例如对于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治,冯教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瘿病范畴,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正气亏虚,以脾虚为主;“标实”是气滞、痰凝、血瘀之毒结聚。桥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自身抗体的损害,病变甲状腺组织被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纤维化所取代。血清中可检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体抗体(TPOAb)等多种抗体。组织学显示甲状腺滤泡广泛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形成淋巴滤泡及生发中心,本病多为30-50岁女性。早期或病变较轻的甲状腺功能可以是正常的,一般轻型的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许多患者是体检时发现的,所以凡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如果检查到甲状腺结节性肿大,质地偏硬,没有明显的症状,一定要检测甲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

典型桥本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分以下几个阶段,初期可以并发甲亢(桥本甲亢),症状和Graves病是相同的,即毒性甲状腺肿伴甲亢,治疗方法也相同,也可以采用抗甲状腺药物来治疗。中晚期,甲状腺细胞部分或者是完全失去功能,可以出现亚临床甲减或临床甲减,而且大多为不可逆的甲减,治疗同一般甲减,无论是在哪一个阶段,患者都表现为或多或少的气虚症状,像倦怠乏力、气短等;到甲减的阶段可出现畏寒怕冷,倦怠乏力明显等症状,所以本病辨证为正气亏虚,与西医自身免疫低下相吻合。治疗上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征候来辨证施治。甲亢阶段的中医治疗,一般常见的是心肝火旺证,治宜清肝降火、清热解毒、滋阴除烦、化痰活血、消瘿散结,方药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栀子清肝汤、加味消瘰丸等化裁。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治疗以益气消瘿为主,方用加味消瘰丸、柴香散结方加减。甲状腺功能减退期,治宜益气温阳、软坚散结,方用加味消瘰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加减。冯教授的经验是无论患者有无气虚的症状都须应用大剂量的黄芪,体现了以补脾气为主的理念。黄芪为补气要药,并且补而不燥,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有调节人体自身免疫的作用,能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而且比左甲状腺素疗效有优势。冯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桥本病常用的方子有,加味消瘰方、柴香散结汤等,加味消瘰方由黄芪、茯苓、白术、半夏、莪术、夏枯草、生牡蛎、玄参、赤芍、浙贝母、桃仁、山慈菇、炙甘草等药物组成,功效健脾益气、化痰活血、软坚散结;由消瘰丸、桂枝茯苓丸、二陈汤化裁而来。方中大剂量黄芪补气扶正为君;茯苓、白术、半夏、莪术、赤芍燥湿健脾,化痰活血为主为臣药;夏枯草、牡蛎、玄参、浙贝母、山慈菇化痰解毒,软坚散结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又可减缓山慈菇的毒性。柴香散结汤由柴胡、香附、夏枯草、玄参、浙贝母、生牡蛎、莪术、制鳖甲(原用炮山甲)、橘核、皂角刺、山慈菇、黄芪、炙甘草等组成,功效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柴胡和香附疏肝理气为君;橘核、皂角刺、莪术、浙贝、生牡蛎、炙鳖甲行气化痰、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为臣;橘核行气散结,莪术活血散结,浙贝化痰散结,生牡蛎、炙鳖甲软坚散结为主,夏枯草、玄参、山慈菇清热解毒散结为主共为佐药,其中夏枯草清热散结,擅长消散瘿结,玄参、山慈菇解毒散结,山慈菇有毒性但是不良反应很少有报道,而且炙甘草可以调和它的毒性,黄芪、炙甘草益气,黄芪与活血药配伍又增强了活血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理气化痰、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对本病有其特殊疗效,尤其是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非常理想,开辟了本病中医药治疗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不断探索,科研成果丰硕

冯建华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坚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还注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除具有胰岛素抵抗和进行性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特征外,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探索到凡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大多形体偏胖,为中医学之痰湿内阻证,痰湿内阻脾气更虚,气虚血行不畅而瘀滞,痰瘀交阻使病程缠绵难愈。治疗上采取健脾化痰、活血通脉之法,依法组方治疗,临床收效显著。为深入探讨化痰活血方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机理,以“化痰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为题,2004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资助,研究证实,化痰活血为主的中药复方是通过提高大鼠模型骨骼肌GLUT4 mRNA 水平,增强肝组织GKPEPCK活性,抑制血浆TNFαTNFαmRNA表达,从而增强了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了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摄取增加,起到了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并同时通过临床对160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研究发现,化痰活血法具有明显的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糖、血脂,改善症状体征,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 05)。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理重点主要为痰瘀互结,化痰活血法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该研究成果证实了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痰瘀互结理论,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探索出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课题研究中发现中药是通过抑制TNFα等炎症因子和mRNA表达而增强了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了胰岛素抵抗。提示炎症因子起到了产生胰岛素抵抗的介导作用,对此又提出了炎症因子反应属中医学“内生之毒”的理论假说,采用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并观察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所以于2008年又以“清热解毒方对2 型糖尿病炎症因子及NF-kB/IkB信号途径的调节作用”为题于2007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资助。通过实验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存在炎症反应,瘦素抵抗及NF-κB/IκB炎症通路的过度激活。清热解毒方可以降低大鼠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并抑制NF-κB/IκB炎症通路,缓解瘦素抵抗;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辨证属肺胃热盛、热毒内蕴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TNF-α及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经过清热解毒方干预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血清TNF-α、IL-6明显降低,胰岛素抵抗程度亦得到显著改善。本研究证明了“内生之毒”的理论假说,证实了清热解毒方疗效显著,作用于多个靶点,多个方面和多个环节,改善2型糖尿病证属肺胃热盛、热毒内蕴的患者实验室指标和临床征候,无毒副作用,且作用持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成果均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薪火相传,桃李满园

 中华传统医学的复兴,离不开薪火相传,中医事业的振兴,需要中医人才的培养。冯教授象程老一样,非常重视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在临床带教中对学生从严要求,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多年经验传授给学生。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影响了他的学生一生,使他们勤于学习,精于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冯教授自1999年成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导师,后被选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师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所带研究生60余人,迄今早已桃李满天下,而且作为第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药工作室传承人、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五级师承指导老师,培养了15名高徒。如今他的学生和弟子们大都已晋升教授、学科带头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司廷林教授

 

医家介绍:司廷林(1973.9-  )山东省禹城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齐鲁程冯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高建东全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冯建华全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传承人。199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中医专业,2008年考取全国第四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师从山东省名老中医冯建华教授,专攻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诊治,尽得其传。2016年通过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的遴选,取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20年考取全国第五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先后主持、参与省部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攻关课题5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补肾活血法专委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委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络病专委会委员、山东医师协会高血压病专委会委员、山东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为冯建华教授的学术传承人,齐鲁程冯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跟师十余年来,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考核,系统收集和整理冯建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主编《冯建华学术经验辑要》、《壶天泌验录-名老中医冯建华医话医案集》,参编《冯建华学术经验辑要-甲状腺疾病临床治验》、《名老中医冯建华学术经验辑要-糖尿病临床治验》等著作,全面继承吸收了程老、冯老“脾虚致消”的学术思想,临证重视以脾为中心的辨证思维,运用温运脾阳,助脾散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特别重视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与临床运用,坚持中医思维方式,将五运六气理论中的开阖枢理论引入流派学术体系中,重视阳气的升降出入,擅长运用五运六气与方证辨证结合的辨证思路,运用经方、开阖六气针法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手段诊治内分泌、肾脏疾病及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内科杂病方面形成自已独特的诊疗思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主持研究的《理脾法结合开阖六气针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项目与2021年被山东省卫健委确定为中医药特色优势技术全省推广。

临证秉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理念,在内分泌及肾脏病等内科疾病诊治中形成了“以通为用”的规范、科学、全面、系统的治疗大法和科学研究思路,形成了针对个体制定的优化治疗方案,包括中药内服、穴位敷贴、中药足浴、全息耳穴、中药保留灌肠、温针灸、开阖六气针法等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确切。在省内肾科领域具有先进性。

重视“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的“天人合一”思想,形成因时、因人、因病的“三因”治疗思路,运用开阖六气针法与经方相结合的治疗手段,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延缓进展等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对顽固性蛋白尿、慢性肾衰竭疗效显著。

衷中参西,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思维模式,在大力发展中医治疗方式的基础上,紧跟现代医学的发展前沿,熟悉现代内分泌、肾病医学的诊疗模式、治疗手段,着眼整体辨证,合理运用西医治疗手段,在胰岛素抵抗、顽固性高血压、激素与中药结合、慢性肾病营养支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症状改善方面取得满意疗效,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重视教学工作,围绕冯建华教授的学术思想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病案讨论、医案评价,至今已培养研究生12人,已经毕业6人,带教规培医师60余人,带教进修医师50余人,带教本科生160余人,为本科生、研究生、规培生理论授课200余学时,在传承、挖掘、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徐灿坤副教授 

 

第三代代主要传承人——张晓斌副教授

 

医家介绍:张晓斌(1973.6-  )山东省烟台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齐鲁程冯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主要传承人、冯建华全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传承人。1997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专业,2008年考取全国第四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师从山东省名老中医冯建华教授,专攻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诊治,尽得其传。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兼任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经方研究专委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为冯建华教授的学术传承人,齐鲁程冯内科学术流派主要传承人,跟师十余年来,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考核,总结老师冯建华教授经验,辑写论文两篇:《冯建华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经验》(201111月《光明中医》)。《冯建华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经验》(201112月《中医杂志》)。系统收集和整理冯建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主编《常见病中医诊疗思路与分析》,参编《冯建华学术经验辑要-甲状腺疾病临床治验》、《名老中医冯建华学术经验辑要-糖尿病临床治验》等著作,全面继承吸收了程老、冯老“脾虚致消”的学术思想。同时,特别重视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与临床运用,能在临床工作中自觉坚持中医思维方式,不断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能力,不断提高望、闻、问、切四诊的水平,并创立舌诊辩证理论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疗效。在强化中医业务技能的同时,注重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强对现代医学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对内分泌、肾内科、风湿免疫病等专业国内外新近发展和研究成果进行学习探索。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现代高科技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对解决临床复杂、疑难病的信心和能力,具备了较强的临床治疗、科研和教学能力。多年来自己主攻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及并发症、各种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及风湿免疫疾病的研究。

坚持临床的同时,能积极参与临床教学工作,注意言传身教,循序渐进,严格要求,圆满完成了医院交给的临床教学和进修、实习医师的带教工作;在2012年和2014年度本专科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理论教学优秀奖。2013年被评为山东中医药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2022312日到46日,参加山东省援助青岛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在工作中能够做到服从领导、团结同事、服务患者,起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