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公众版健康科普养生保健详细

你了解结肠息肉吗

发布时间:2022-05-05 11:26 本文来源: 干部保健科西区

                                                   你了解结肠息肉吗?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随着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经结肠镜检查后发现结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何为结肠息肉?当被告知是肿瘤的一种时,病人或其家属往往都会很紧张。它是不是癌肿?或有朝一日会不会转变为癌?如何预防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系指生长自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粘膜表面向腔内扩展。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用息肉来描述。

年龄、饮食性因素、遗传因素、超重、肥胖(尤其腹型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肠道炎性刺激,吸烟,以及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者,长期便秘,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者等,均是大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


      其中腺瘤为肿瘤性息肉,根据组织学特点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种。管状腺瘤:最常见,常多发。一般生长缓慢,分化良好,相对较少发生癌变,癌变率为1%~5%左右。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多数在2~3cm左右,甚至更大。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癌变率较高,为30%~70%。混合型腺瘤:又称管状绒毛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为以上两种的中间型。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性息肉,是由于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常为多发性,息肉直径多在1cm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此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结肠息肉通常会有以下症状:一是大便颜色改变。如大便带血,色鲜红、量不多,无自觉疼痛或者大便中杂有血丝以及混有粉红色粘液之类的。二是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如果同时伴有腹痛,更要提高警惕。三是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肠息肉。当然,出现此类临床症状特别少见,因为结肠息肉大部分没有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尤其是血便,大部分都是息肉比较大,或者息肉已经癌变了。有些不典型的症状,如腹泻,粘液便,大便习惯改变,便变细条、次数增多,都可以进行肠镜检查。因为早期检查特别重要,早期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息肉多大,发展到什么程度。及时的切掉息肉,切完之后跟正常人群比较患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能降低70%—90%。

结肠息肉的高风险人群:

1. 大便潜血阳性 ;

2.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

3. 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

4. 本人有癌症史 ;

5. 有大便习惯的改变 ;

6. 符合以下任意 2 项者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 , 有报警信号。

  有以上情况者,建议行结肠镜检查。

结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即属癌前病变,一旦检出均应处理,原则上经内镜下切除或破坏。大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处理后治愈。息肉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 且仍具有癌变的危险,所以定期复查非常重要。随访适宜于年内进行,以发现前次治疗遗漏的任何病变及可能出现的新病变。如随访正常,下次随访检查的间隔时间为2—3年。

 我们要预防结肠息肉,要注意以下几点便可:1、要作息有时,避免过劳。2、饮食结构要均衡合理,戒烟限酒。3、要坚持参加有氧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癌能力。4、保持乐观的心态。另外,据报道服用阿司匹林和补钙也有利于预防结肠息肉。

  只要我们足够重视身体健康,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注重锻炼及作息有律,做到结肠息肉的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内镜下治疗,是一定能够阻断结肠息肉发展为结肠癌的。


老年病科 俞晓滢

2022年5月5日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你了解结肠息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