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宪法,医疗之光—宪法精神在医疗实践中的光辉印记(医技党总支第四党支部 彭婷婷)
在浩瀚的法律星空中,宪法如同北极星,指引着社会各行各业的方向,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医疗工作而言,宪法精神更是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衡量着每一个医疗行为的尺度,保障着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一、宪法是医疗行为的法律基石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等,这些权利在医疗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医疗行为合法合规,尊重并保护患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在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不得因个人情感、利益或其他非医学因素而延误或放弃治疗。同时,宪法倡导的公平正义原则,要求医疗资源分配应公平合理,避免特权现象,确保每位患者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这一精神促使医疗机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医疗服务差距,让宪法精神在医疗实践中得以彰显。
我现在所从事的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为药学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为利国利民的惠民政策。在药品集采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按照政策要求确保每一批每一个集采药品落地执行,力争每一个集采药品都要完成集采任务,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用上质优价廉的集采药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宪法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原则。
二、患者权益的宪法保障
宪法不仅是国家治理的总章程,更是保护公民权益的坚强后盾。在医疗领域,宪法精神体现在对患者权益的全方位保护上。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接受者,享有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宪法要求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必须尊重患者的意愿,充分告知治疗方案、风险及预后,让患者能够基于充分的信息做出决策。
特别是在处理医患纠纷时,宪法精神强调依法解决,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引入第三方调解和司法途径,有效解决了许多因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引发的矛盾,保障了医疗秩序的稳定和谐。
为了更好的进行药学服务,促进合理用药,药学部开展了药学门诊。为患者用药答疑解惑,充分保障患者作为医疗服务接受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三、宪法精神促进医患沟通
宪法精神在医患沟通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建立信任、减少误解的关键。宪法倡导的平等、尊重原则,要求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应保持谦逊态度,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医学术语,确保患者充分理解治疗方案。
同时,宪法精神也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出合理建议,与医护人员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种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的沟通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还增强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日常的药学服务工作中,我们会接到一些患者的投诉,我们秉承着尊重和理解患者的原则,耐信倾听患者的疑问和诉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切实为患者解决问题,打消他们的疑虑,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共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践行宪法精神,共筑医疗梦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践行宪法精神是每个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使命。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确保医疗行为合法合规。同时,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以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在医疗实践中,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用爱心和耐心温暖每一位患者。此外,积极参与医疗改革,为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贡献力量,也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健康宣教等活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让宪法精神在更广阔的领域发光发热。
在践行宪法精神的过程中,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医护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不为利益所动,不为权势所屈,始终保持对患者的忠诚和关爱。同时,加强团队协作,共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而努力。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医疗技术的水平和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作为药品供应保障人员,不断学习药品管理方面的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本岗位的一切工作合乎药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另外一方面,紧跟医院行风建设的管理要求,认真学习并切实履行《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职业道德底线,践行廉洁公正的宪法精神。
总之,宪法精神是医疗工作的灵魂,它指引着医护人员前进的方向,保障着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着医患关系的和谐。作为医疗工作者,应当将宪法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宪法精神,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进,在宪法的光辉照耀下,共同书写医疗事业的新篇章。
药学部 彭婷婷
20241115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