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公众版健康科普养生保健详细

都是无知贪功惹的祸

发布时间:2015-06-03 10:43
    众所周知,甘草以味道甜美而得名,《本草纲目》将其列为百药之首,在中医师的处方中,它也一直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并自古就有“十方九(甘)草”之说,有“国老”之美称,被奉为“众药之主”。大枣为《神农本草经》之上品,前人说:枣为百益一损,故赢得“百益”之赞誉。
    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有利就有弊,像甘草和大枣也不例外,譬如大枣有鲜枣和干枣之分,大枣虽然味道甜美,而皮坚硬难消化,肆意大嚼,容易伤胃导致胃脘痛、胸腹嘈杂,所以再好的鲜枣,吃几个就行了。同样过量的甘草会使到尿量及钠(sodium,盐含有成分)的排出减少,身体会积存过量的钠(盐分)引起高血压;水分储存量增加,会导致水肿。同时过多血钾流失引起的低血钾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可眼下相当一些人吃中药无限制,以为无毒,就可长期吃、过量吃,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毒副作用,也应引起重视。
    古代的人们经过反复实践,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积累了趋利避害的宝贵经验。
    (一)药物无毒不治病
    早在战国时期,《内经》中就有:“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的记载,并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的治疗原则。明代医师张介宾有“药无毒,不治病”之说。很多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但中医不这么认为。中药发挥疗效,就是靠其“一性之偏”,如麻黄辛温、大黄苦寒、附子辛热等等,有四气五味的不同药性。汉代《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以区别药物作用及毒性大小。中医学对某药有“药物不使人眩晕,大病就不会好”之说。所以有时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发挥疗效的成分也是引起中毒的成分。
    因此,中药与西药作用机理很多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中药方剂配伍,严格按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对证下药,才使药性之偏造成的毒副作用大大减低。纵观五千年中医传承,中药方剂经过君臣佐使的配伍,讲究一药可杀一药之毒,一药又可促进另一药的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助,最大限度发挥了疗效,也最大限度减低了毒性。
    因不懂中医或一知半解使用中药,未对证用药,如热病应该用寒药,却用反了,那么疾病要么不见起色,要么加重,严重时可致命,不可不慎。而对证用药,却可巧妙地做到使“十八反、十九畏”都可显神效。如“水银莫与砒霜见”,就是说,含汞的水银不能与含砷的砒霜一块用,可现在二者被共同制成注射剂,在治疗白血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争了光,还获得国际大奖,所以学会中医理论,再指导用药就会减少毒副作用,发挥药性所长。
    (二)药名混淆铸冤案
    流传几千年的中药方书在药材地道产地方面,存在一些品种混乱情况,以致铸成了许多冤案,至今无法昭雪;即使平反了的冤案,其影响也已经无法挽回。如古代用木通无毒,现在混乱了品种,用关木通造成明显的肾损伤,如今国家药典委员会正式将所有用关木通的方剂改回木通,未再见不良反应报道。再者中药“泽泻”本是利水祛湿药,属泽泻科植物的块茎,常用于水肿尿少等症。可有的人不明就里,处方简化成“泽夕”,殊不知“泽夕”是“泽漆”的处方简写。泽漆又名猫眼草,为大戟科植物全草,有毒。功效是化痰散结,主要用于抗癌。一旦混用后果可想而知。
    (三)中西药联用不当伤了肾
    中药与西药混用现象很普遍,恨病吃药,想好的快点,几种药一起吃,尽管一种中成药本身无明显毒副作用,但难免与其他药配合时,产生化学反应,导致有毒物的出现,所以,中西药合用,一定要注意相互之间的作用,弄不懂尽量不要中西药联合应用。
    最近肾功能损害患者明显增加,几乎全社会都在缉拿凶手。什么“龙胆泻肝丸”、什么“六神丸”都是凶手,都要退出药架。最近就连“冠心苏合丸”也成了“马兜铃酸肾病”的元凶。翻阅公开发表的资料,你会发现冠心苏合丸根本就没有含马兜铃酸的药物,是冠心苏合丸和西药亚硝酸异戊酯同用,能生成含汞离子的有毒沉淀物,日久造成肾功能损害。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在这里列举出易于混用的常见中西药以提醒大家注意:
    贝母和西药氨茶碱同用能造成中毒;
    小活络丹、香连丸、川贝枇杷露与西药阿托品、咖啡因、654-2同用,会增强生物碱的毒性;
    朱砂安神丸和西药三溴合剂、硫酸亚铁合用,能生成溴化汞、硫化汞等有毒物质;
    山楂、乌梅、五味子等与西药磺胺类合用易引起尿闭或血尿;
    人参与西药鲁米那、水合氯醛等镇静止痉药合用,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有,严重者足以致命。
    中成药六神丸、益心丹与西药心律平、奎尼丁合用则可导致心脏骤停;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西药吗啡、杜冷丁、可待因合用会导致呼吸衰竭,后果十分严重。
    最后,含汞、雄黄、乌头、蟾酥等中药使用不当确实会造成明显毒副作用,但是这些药本身就有毒,在中药经典书中有明确记载,如果合理使用,也会使许多疑难病奇迹般痊愈。关键还是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如能结合临床药物监测方法,做好预防,许多毒副作用可明显减低。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都是无知贪功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