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公众版健康科普养生保健详细

子宫内膜分子分型及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24-03-27 16:59 本文来源: 妇产科

 在我国,子宫内膜癌是仅次于宫颈癌的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异质性大,传统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的形态标准存在缺陷,无法完全满足临床对于预测预后和精准治疗的需求。

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将子宫内膜癌分为POLE超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MSI-H)、低拷贝数型(CNL)和高拷贝数型(CNH)。其中POLE超突变型预后最好,高拷贝数型预后最差。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为临床个体化治疗、预后评估及疗效预测提供更精准信息。

一、预测疾病预后

亚型,占比及特征:

1.POLE突变:占比7%。POLE核酸外切酶区域超突变,肿瘤突变负荷高,预后极好

2.MS-H:占比28%。错配修复系统缺陷(MMRd),肿瘤突变负荷高,对免疫抑制治疗敏感,预后一般

 3.CNL:占比39%。低拷贝数,无特殊分子特征,对孕激素敏感,预后一般

 4.CNH:占比26%。高拷贝数,P53突变为主要特征,多为Ⅱ型内膜癌,对化疗较敏感,预后差

二、协助选择治疗方案

目前子宫内膜癌标准化治疗包括手术、辅助放化疗。研究表明,POLE超突变型子宫内膜癌对放疗和常见化疗药(如顺铂、紫杉醇、多柔比星、氟尿嘧啶、甲氨蝶呤、依托泊苷)敏感性差,但对核苷酸类似物阿糖胞苷和氟达拉滨敏感性增强,这提示POLE超突变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

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的不断进展,在子宫内膜癌的四种分子分型中,POLE超突变型、MSI-H型子宫内膜癌的肿瘤突变负荷较高,因此这类患者最有望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低拷贝数型代表了大部分G1和G2子宫内膜样癌,在所有亚型中具有中等预后,因此具有该突变的患者可能从更积极的治疗中获益。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不但使我们对其异质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尤其是确定POLE突变型、MSI-H型子宫内膜癌,对于患者用药指导、免疫治疗的获益预测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三、有助于筛查Lynch综合征

Lynch综合征是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由MLH1、MSH2、MSH6、PMS2等基因胚系变异造成,可引起结直肠及其他部位(包括子宫内膜、卵巢、胃、小肠等)发生肿瘤,其风险高于正常人群,约50% 的 Lynch 综合征女性患者会首先出现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症状,Lynch 综合征中子宫内膜癌被视为“前哨肿瘤”。

Lynch患者初始诊断子宫内膜癌后,10年内发生第2种癌症的风险约为25%,最常见的是肠癌或卵巢癌,15年内风险升至50%,且半数患者子宫内膜癌出现在结直肠癌之前。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发病年龄(48.7岁),不满50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11%诊断为Lynch综合征。

四、NCCN指南推荐分型流程

TCGA分子分型测序技术虽然在评估预后、指导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优势,然而测序技术费用高昂且操作复杂,临床应用性差。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方法简便、临床实用性强、可以常规开展的分子分型方法。

小结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在不依赖肿瘤形态学特征的前提下,通过分子特征进行分类,提升了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在预测预后、指导治疗,以及遗传筛查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分型对子宫内膜癌进行风险分层和指导临床诊疗是今后子宫内膜癌诊疗的方向。

妇产科 王锦锦

2024年3月27日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子宫内膜分子分型及临床意义